科學理性審視中國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在職進修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教育利及舉國上下,魂牽千家萬戶。新中國成立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歷經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國家競爭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崛起于世界。我國教育幾見曲折,但體系逐步健全
,事業不斷壯大,在偉大復興進程中支撐著人力資源開發的使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國際教育改革與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進入新的世紀,中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十七大報告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國家的發展戰略目標。這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一方面要回應社會發展的新需要,另一方面又要積極回應人民對教育的新期盼,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因此,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成為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同時也成為牽動每個家庭和學生的大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是進入21世紀我國第一個教育規劃綱要,也是指導未來10年教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檔,為人們謀劃出未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藍圖。溫家寶總理在《綱要》徵求意見座談會中指出,《綱要》要反映國家的意志、決心和戰略眼光,讓人民看到希望。教育事業要正視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現實與成就,科學理性地審視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中面臨的各類矛盾和利益衝突,回應民意,著力關注人民最為關切、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讓人民看到改革的動力和決心。

 

  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教育成就舉世矚目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經濟發展水準低,窮國辦大教育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党和政府科學認識教育在國家建設中的作用,一以貫之地堅持把教育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域性戰略地位,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創造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奇跡”。從1978年到2005年,我國GDP從3624億元增加到18.23萬億元,平均每年增長9.4%,而同一個時期,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3%左右。更創造了中國教育發展的“奇跡”。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一個總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21%,教育人口約占世界的26%(其中學歷教育約占22%)的人口大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保障了億萬人民群眾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力,讓中國一步一步從文盲率高達80%的文盲大國,逐步走向了人力資源大國。2007年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99.9%,比2000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全國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8%,比2000年提高9.4個百分點。男女童小學入學差異已基本消除。國際比較表明,我國小學畢業生升學率在世界九個發展中人口大國中位居第一,小學淨入學率超過了世界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準。基礎教育發展極大地提升了國民整體素質,為增強國力和改善民生做出重要貢獻。目前,我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8.7年左右,比1982年提高了3.5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1.5年,其中,高中階段教育和義務教育的貢獻率為91.5%。

  也正是這樣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政府以最大的決心在二十一世紀初實現了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並在城鄉全面推進免費義務教育。2008年,義務教育經費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新機制實施以來,中央和地方共投入資金1093億元,其中中央515億元,地方578億元,惠及40多萬所義務教育學校,明顯提高了農村學校的經費保障水準。中西部地區約1100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享受了生活費補助,“兩免一補”惠及1.5億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學生。“人人有書讀”在全國城鄉範圍內得到了最廣泛的實現。這些舉措對於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消除失學兒童,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大意義,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隨著免費義務教育的全面實現,教育公平和品質問題成為民眾最為關注的熱點問題。政府積極回應民意,把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義務教育品質作為改革的重點。2006年,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被列入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中。此外,國家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專案,改善農村地區、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義務教育發展差距。主要採取的措施有:一明確職責任務,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以縣域內實現均衡為工作重點,大力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並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擴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區域範圍。二是加強隊伍建設,均衡配置校長和教師資源。三是提高教育品質,在制定政策、配置資源、安排資金時,要優先保障提高教育教學品質的需要。儘快提高農村地區和薄弱學校的教育教學品質。四是完善政策措施,完善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保障全體學生平等接受義務教育。五是強化督導,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機制。重點加強對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的關愛和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援力度。通過以上措施,我國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觀,家庭經濟困難的兒童、流動兒童、殘疾兒童、女童等弱勢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狀況不斷改善。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教育品質是基礎教育領域深化改革和發展的又一項重要任務。為克服面片追求升學率的負面影響,切實減輕學生負擔,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造就高素質國民,素質教育應運而生。素質教育的提出既是我國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對教育品質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人們對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以及如何培養人才進行的思考和探索。儘管人們對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尚存在一定的爭議,但不可否認,它引發了人們曠日持久地對現有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進行反思和批判,對教育教學的不懈改革和探索已讓素質教育成為我國近30年基礎教育改革開放的最大熱點之一。而隨之開啟的基礎教育領域新課程改革成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龍頭和抓手。這場改革已攪動了基礎教育長期以來的穩態,把人才培養觀念、人才培養模式以及人才培養體制和機制改革問題推向了新的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取得巨大成就,這是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教育基礎性、先導性、全域性戰略地位的體現,是政府關注民生,回應民意的必然結果,也是全國人民,廣大教育工作者無私奉獻、孜孜以求的結果,必須予以充分的肯定。

  二、教育改革形勢複雜,教育問題依然突出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面臨的形勢非常複雜。國家提出加快經濟方式轉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對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0年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使人民對教育發展給予了更高期待。然而,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區域發展極不均衡,加之教育改革牽涉面廣,關涉千家萬戶的的利益,使得教育領域面臨諸多複雜、艱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體現在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亟待有效落實。我國早在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明確提出“到2000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達到4%”。然而17年過去了,我國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水準(4.7%),也低於墨西哥、泰國、巴西等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水準。儘管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大了教育投入的力度,但截止到2008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也僅為3.48%。教育投入不足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特別是農村、邊遠地區教育事業的協調發展。

  區域、城鄉、校際之間辦學條件和教育品質上差距明顯,義務教育鞏固提高任務艱巨,均衡發展成為新的熱點和難點。我國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和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對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教育資源的配置帶來深刻影響,在教育經費投入水準、師資配備、教學設施設備以及教育品質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2007年普通小學生均公用經費較高的五個省市(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天津)平均為2325.4元,而較低的五省(江西、安徽、甘肅、雲南、貴州)平均僅為359.5元,兩者相差6倍之多。農村義務教育基礎依然薄弱,辦學條件差,教育基本品質難以保障。全國還有42個縣尚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廣大已經普九的農村地區,普及程度還不鞏固,一些地方輟學問題依然比較嚴重。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同一區域內學校之間辦學條件和水準差距依然較大,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現象難以遏止。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依然突出。據2007年教育事業統計,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公辦小學和公辦初中就讀比例分別是77%和80%,仍有23%小學生和20%的初中生在民辦學校就讀,這些學校普遍條件差,品質低,存在安全隱患,需要改造提升。另外,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有了解決的政策,但是農民工子女的幼兒和高中教育還缺乏明確的保障和政策措施。

  師資隊伍水準水準亟待提高,素質教育有待深入落實。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目標的新要求還不適應,相當一部分教師觀念滯後,知識結構老化,方法陳舊。中小學教師總體學歷層次仍然偏低。2004年統計,中小學教師仍有約55.4萬人尚未達到國家規定合格學歷。在職進修取得合格學歷的教師中,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現象亦比較嚴重。近年來實施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仍然相當普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仍未能有效扭轉,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狀況存在著令人憂慮的問題,身心健康素質不容樂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必將危及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另外,教育領域內部的各類腐敗問題嚴重侵蝕著教育發展的根基。體制機制不活,以及其他配套改革的相對滯後已經嚴重制約了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總之,目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與建設創新型國家,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科學理性審視教育發展問題,堅定不移推進教育改革創新

  堅定不移地推進教育改革創新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是回應民意,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需要,是破解教育發展難題,實現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需要。改革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和根本所在。我國教育事業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發展,關鍵就在堅持改革。但改革必須抓住問題的癥結,必須理順各類關係。中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處在各種問題、利益和矛盾衝突之中,在千頭萬緒中理清思路、在千差萬別中尋求共識,以科學、理性的態度把握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問題才能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

  教育的改革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它牽一髮而動全身。教育不是一個封閉系統。儘管它有自身的相對獨立性,但它深深根植于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中,並深受其影響。教育問題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在很多情況下,教育問題不單單是一個教育領域問題,更多時候是社會問題在教育領域領域內的集中體現和反映。如教育經費投入多寡不僅僅在於是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還取決於社會經濟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財力支撐教育的發展;義務教育不均衡事實上也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在教育領域內的體現。人才培養模式看似教育領域自身的問題,但它不僅關涉教育領域內招生、考試、評價等諸多方面,而且也與社會文化傳統、就業、人事制度改革等諸多問題複雜地糾結在一起。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利益訴求日益多元化,這些問題隨之會表現得更加複雜。過去曾經發揮作用的制度安排將會成為改革的重點。

  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教育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改革不再僅僅停留于某一問題,甚至停留于某一領域內進行。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體設計、系統推進,任何一項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配套,否則很難推進。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區域發展極不均衡,面臨的問題千差萬別,改革不可能千面一律,必須充分尊重基層和群眾創造精神,支援和鼓勵各地各學校大膽試驗,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不斷完善。《綱要》是教育改革的全民動員令,要求全社會共同的關注,共同謀劃。編制過程中廣泛徵求意見,不僅是中央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要求,更是進行教育改革創新,推動中國教育科學發展的根本要求。

  新發佈的《綱要》將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放在首位,以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為抓手,全面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學校制度改革、辦學體制改革、管理體制改革等六大方面,凡是制約、影響人才培養的都要進行改革。圍繞這一中心任務,《綱要》把促進公平、提高品質作為兩大工作重點,把優先發展教育和改革創新作為實現教育發展目標的根本保障。《綱要》立足基本國情,統籌考慮教育改革發展事項的必要性、可行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切、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注重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注重通過改革創新來解決教育發展面臨的複雜問題。讓人們對未來10年的教育充滿了信心。

  作為一部統領未來十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檔,《綱要》需要回答的問題還有很多:面對中國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千絲萬縷的問題,《綱要》如何進一步細化;面對中國不同區域千差萬別的教育發展現狀,《綱要》如何進一步落實;面對千頭萬緒的利益、矛盾衝突,《綱要》如何去回應,這些都需要全社會全民參與討論。全體社會成員、廣大教育工作者都有責任和義務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科學理性的態度認識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複雜問題,積極為中國未來教育改革和發展建言獻策,以推動中國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pian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