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不到一年,萬科又一次被舉牌,保險舉牌也再次派報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問題。
開篇明義,本篇思考系列,我們試圖回答五個關於“舉牌”的問題:
1、為什麼熊市裡保險權益類配置比例仍然居高不下?
2、既然已經保持了高的權益配置比例,為何還要舉牌?
3、除了權益法核算,舉牌還能干啥?
4、目前的情況與15年下半年有何不同?
5、保險舉牌鐘愛哪些類型的?
為什麼熊市裡保險權益類配置比例仍然居高不下?
根據保監會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6月,保險資金運用四大類的占比情況分別為:銀行存款23605。23億元,占比18。79%;債券42078。44億元,占比33。49%;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16959。45億元,占比13。50%;其他投資42986。18億元,占比34。22%。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每當A股市場大幅上漲的時候,保險的權益類配置比例也大幅上升,相反,熊市來臨的時候,配置比例則跟著大幅下降,比如07年和09年。
然而,這一次,情況有很大不同,2015年牛市最高潮的時候保險權益配置占比達到16%左右,隨後市場連續三波大幅殺跌,但奇怪的是,權益配置比例仍然維持在13%-15%之間,沒有像過去那樣,熊市一開始權益配置比例就斷崖式下跌。
如何解釋?還是資產荒!
1、資產荒就是按照收益率由高到低、確定性由大到小、估值由低到高不斷消滅資產的過程。
2、資產荒並不是某類資產上漲的邏輯,而是股市抱團取暖和大類資產輪動的宏觀背景。
3、一邊是轉型期追求高收益金融資產的流動性始終保持充裕,一邊是持續的高收益資產“有效供給不足”,這意味著資產荒可能是一個較為長期的宏觀背景。因為不單單是中國,歪果仁也一樣,資產荒早就在全球蔓延開。一個證據是,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的實際利率始終維持在過去30年的低位。
4、2016年以來,不管是資產的快速輪動、還是銀行理財委外規模的增加、亦或是保險舉牌的預期再起,資產荒一直在加劇,從未被證偽。
既然已經保持了高的權益配置比例,為何還要舉牌?
雖然保險更多的配置權益類資產是為了使得資產端的收益率更具彈性,以保證在利率中樞派報社下行的資產荒背景下,能夠滿足負債端的成本要求。
但是別忘了,熊市環境中,權益類資產並不安全。如何既能享受到權益類資產的彈性,又能很好的規避股價波動的風險?
保險的股票記賬方式提供了這樣的契機:
當保險買入股票占股本比例小於20%,且對運營沒有重大決策權的時候,需要以公允價值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股價變動計入當期損益。
當保險買入股票占股夾報本比例大於20%,或者大於5%(舉牌)同時派駐董事會席位的時候,可以采取權益法計入長期股權投資,僅需被投資企業淨利潤調節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即可。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上面的記賬規則並說明舉牌的優勢所在。
情況一,如果保險A年初以2元買入X股票1億股,占X股本比例2%,年底股票1。9元。根據記賬規則,需采用公允價值及其變動進行核算。
情況二,如果保險A年初以2元買入Y股票1億股,占Y股本比例6%,其獲得派駐董事會席位的權利,年底股票1。9元,全年實現淨利潤1個億。根據記賬規則,可以采用權益法核算。
很容易發現,在保險采取舉牌的情況二中,股價的波動對於保險的報表影響微弱,而只要被舉牌的能夠保證穩定盈利,就可以為保險的財務報表做出貢獻,從而達到解決負債端高成本的目的。
以權益法核算的股票收益率的波動下降這一結論,在數據上也比較容易驗證。我們這裡以平安銀行(原來的深發展)為例。在以公允價值及其波動進行核算時,平安銀行1997年-2013年收益率的波動率高達73%,但作為長期股權投資時,這一波動率下降至5%!這反映在淨值上,長期股權投資的淨值會非常平穩地上行,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淨值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實際上,把平安銀行換成別的股票,得到的也是同樣的結果。
除了權益法核算,舉牌還能干啥?
舉牌並獲得上市董事會席位,是幫助保險熨平股價波動同時保障賬面收益的良策。但除了這些,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保險切身參與到被舉牌企業的運營中去了,比如幫助對接資源、尋找並購標的,完善管理體系等等。
這非常類似於美國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股浪潮——機構投資者參與治理。
不得不說,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是國內機構投資者的一種進步。正如20 世紀80 年代之後,美國市場掀起了一場並購熱潮,機構投資者開始嘗試利用代理投票機制來行使股東權利,爭取一定的發言權,由此開始了機構投資者參與治理的過程。這個過程,完善的控制權市場對於機構投資者能夠積極參與治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 Apr 01 Mon 2019 09:27
關於舉牌,你所需要知道的(股)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