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擡新娘,送新娘,俯首弄喜餅禮盒眉理紅彌月蛋糕推薦妝。揭開喜盒相大禮,首飾果餅一籮筐。”這是威海地區流傳于民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謠,反映的是傳統的婚慶場景,裏邊提到的“果餅”,就是當地百姓婚宴上必不可少的喜餅。

 

喜 餅,原是威海地區女方出嫁,放在箱底帶到婆家送給新郎的“體己幹糧”,俗稱“媳婦餅”,是男女結婚後新郎的專用點心。烙喜餅的曆史悠久,很難說清始于什麽 年代。從威海市區到乳山、文登、榮成,喜餅遍布城鄉,雖然做法和形狀各有不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酥軟可口,香甜美味,承載著美好的風俗寓意。

 

傳統工藝

 

做出喜食美味

 

“今 天有6家辦喜事的主顧要前來采購喜餅,任務不輕呢。”日前,走進市區育華路的一家喜鋪時,工人于喜果和劉欣正忙著煎炸喜餅。只見在一口直徑超過一米的大型 平底轉鍋裏,整齊擺放著八九十個四四方方的喜餅,鍋底是清亮的花生油,油與餅經過高溫親密接觸後,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兩人不停地揮動小鏟子上下翻動,使喜 餅均勻受熱,不多時,一鍋喜餅已是澄黃酥軟,飽滿誘人。出鍋後,放在通風處晾一晾,降降溫,即刻裝入特制的袋子裏,喜餅就與喜糖、紅棗一起,被送到了辦喜 事的人家裏……

 

“我從小時候就特別喜歡吃喜餅,三四十年來,感覺味喜餅品牌道 並沒有發生大變化。”于喜果告訴,早年間,誰家姑娘要出嫁了,她的舅母、姨母等至親就會用自家鐵鍋分別制作三四十塊喜餅,送給這位姑娘以示祝賀。而現在, 喜餅可以直接從市場上購買,並且多是用和面機、壓面機、不鏽鋼發酵箱等進行機械化操作,方便快捷多了。一般是用精面粉、雞蛋、花生油、白糖,加入適量酵 母,精制成大小一樣、重量相等的餅坯,再經過“饧面”和“煎炸”的程序,香甜適中、松軟可口的喜餅即告完工。夏天,喜餅一般能存放五六天,冬天則可長達十 幾天甚至一個月。

 

不同地區的喜餅形狀有所差別:威海市區的喜餅是方形的,亦稱“抓果”,榮成和文登的喜餅小巧玲珑、渾圓飽滿,乳山喜餅則以個大而出名,又稱“乳山大喜餅”。

 

喜餅的制作方法也不盡相同,早先,威海地區的農家烙喜餅要用特有的大鍋,裏面放上沙子,再在上面放置平底鍋或平整的鐵皮,這是爲了使台中伴手禮喜餅表面平滑喜餅推薦且 受熱均勻。火要用文火,由有經驗的主婦慢慢往裏續柴火,同時不停地翻動餅,餅面澄黃且聞起來有一股誘人的香味時即可出鍋。文登的喜餅在烙完之後還有一道 “滾邊”的程序,即將幾個烙好的喜餅豎放成一排,立在平底鍋底,滾動著將其側邊滾平整。而乳山大餅則無需這一手續,餅邊自然凸出,粗犷豪放別有特色。

 

千年習俗

 

傳承美好寓意

 

烙 喜餅、吃喜餅的風俗從何而來?在膠東地區百姓間流傳著這麽一個傳說:三國時期,孫權聽取周瑜的建議,瞞著朝中大臣和黎民百姓,將妹妹孫尚香許配給劉備,實 際是想將之騙來吳國將其困住。而劉備識破了孫權的計謀,將計就計,命人烘烙了一批“龍鳳喜餅”帶著去相親。劉備一進吳國城就將餅全部分發給百姓,將迎娶吳 國公主的消息散播得盡人皆知,于是就有了後來的“甘露寺相親”的故事。劉備不僅破壞了孫權的計劃,還順利迎娶了佳人,一舉兩得。

 

“從地理文化來分析,我們會發現,沿海地區漁手工喜餅業 發達,糧食、面食等因相對稀少而備受珍視,淳樸豪爽、熱情好客的漁民們往往把饽饽裝飾出各種各樣的花樣,用之于婚宴、年節、祭祀等重要場合,而喜餅也就很 有可能是在這種情況下産生的。”談及喜餅的曆史淵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副主任、市群衆藝術館副書記、美術攝影部主任、研究館員高雲升這樣分析。他 同時認爲,喜餅具有豐富的民俗含義,由于最初是專爲婚慶場合而准備的,代表著喜慶吉祥,同時也是婚禮中表達心意、獲得認可,以及人情往來、互助幫工的重要 載體,還表達著准備喜餅的人家對女兒的珍視程度。

 

走訪中,了解到,在文登,喜餅有大小之分和方圓之別,小而方的是婚後饋贈親友和鬧房時用的,大而圓的則是經過特殊加工,新娘專門留給女婿享用的,體現了對親朋祝福的感謝以及新娘對新郎的愛心。

 

“我們台中甜點蛋糕家 鄉還有一種直徑在30厘米以上的大喜餅,叫做‘囤底’。”乳山姑娘姜雯雯告訴,“囤”是盛放糧食的器具,用它來命名喜餅,除了表明喜餅大外,還代表圓滿, 寓意家有余糧、人有余福,日子過得好,按照老輩風俗,一次婚禮,要制作8個大囤底呢,一般被切成扇形小塊,分給前來參加婚禮的至親好友。

 

如今,隨著時代變遷,在威海市區以及榮成、文登、乳山,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逢年過節,過生日,生小孩,走親戚,甚至是子女升學、到外地上班,都會送喜餅,喜餅的寓意已經隨著送禮場合的不同、對象的各異而不經意間擴展著內涵和外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pian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